去年12月22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稱,截至2014年11月底,已經淘汰落后煉鋼產能2790萬噸,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落后產能的淘汰目標。
就在不久前中國鋼鐵協會公布統計數據:2014年以來我國鋼材價格屢創新低,但在鐵礦石、焦煤等主要原材料價格下跌幅度更大的形勢下,我國鋼鐵行業的盈利水平和經營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預計2014年鋼鐵業利潤將超過280億元。這將是中國鋼鐵行業近三年來最好的狀況。
看起來中國的鋼鐵行業似乎迎來了“好年景”,但這種“好年景”來得卻不那么令人踏實。
看看我們日益增加的產能以及嚴重過剩的產能,極不科學的產品結構,過度對外依賴的原材料局面,紛繁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日益收緊的銀行信貸,這些因素都讓我國鋼鐵行業這難得的“好年景”蒙上陰影。
其實,仔細盤算一下,2014年我國鋼鐵行業的“好年景”確實有著一定的偶然性。之所以沒有繼續賣出白菜價,很大程度上因為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下調,這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中國鋼鐵行業帶來了救命稻草。
我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對于鐵礦石的依賴非常大,進口鐵礦石的份額已經接近55%。因此進口鐵礦石的價格高低直接決定了鋼鐵行業盈利的好與壞甚至盈與虧。過去幾年,由于我國鋼鐵行業在國際鐵礦石價格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無法左右國際鐵礦石價格,吃了很大的虧,在鐵礦石價格高企的年份里,整個鋼鐵行業利潤微薄,許多企業甚至虧損嚴重,生產一噸鋼鐵的盈利甚至買不了一斤白菜。
但是自2014年1月以來,國際鐵礦石價格大幅下滑,我國進口鐵礦石的價格也隨之出現了持續大幅下滑的趨勢。從2014年年初的每噸近千元,降至12月12日的每噸530元左右,價格基本腰斬。這也成為國內鋼鐵行業利潤回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面對著我們無法掌控的原材料價格體系,整個行業能指望鐵礦石的價格永遠徘徊于低位么?這顯然過于樂觀。2014年前三季度,在國內鐵礦石產能增加的背景下,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依然達到54.1%,而且我國鐵礦石依賴進口的局面將長期存在,原材料受制于人將不可避免。
面對其他種種復雜問題,整個行業要想繼續“好年景”顯然還有許多困難亟待解決。
首要面對的莫過于化解產能過剩的壓力依然艱巨。
經過近幾年對產能過剩的治理,我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問題有所緩解,增速有所放緩。但問題依然沒有根除。有機構預測,2014年我國鋼鐵產能將超過11億噸,但產能利用率不到76%,未能達到國際上對產能過剩的評判標準(78%)。更為嚴峻的是,我國仍有部分落后的鋼鐵產能尚未淘汰。數據顯示,2014年政府計劃淘汰鋼鐵產能2700萬噸,但到9月底只完成了63%,淘汰落后產能壓力依然巨大。
淘汰落后產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絕對不只是數字的下降就能萬事大吉。牽扯到人員安置、資產處置等復雜難題。2013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五年內再壓縮鋼鐵產能8000萬噸。但僅以人員安置為例,如果按照行業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每1000萬噸鋼鐵產能直接就業人員2萬到3萬人計算,那么壓縮8000萬噸產能將直接影響20萬職工的就業安置問題,而且進一步壓減產能還將影響上下游、港口、運輸等相關產業,需要安置的人員將會更多。更難的是,2014年我國高爐新增產能3000萬噸左右,后期產能釋放壓力依然很大。
但是從發達國家鋼鐵產業發展的路徑來看,壓減產能則是進行行業優化調整的必由之路,無法繞過。這需要相關部門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來解決這一困境。
2014年的“好年景”顯然還來自于國際市場的回暖和出口的增加。
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個季度,我國鋼材出口大幅增加,凈出口鋼材5433萬噸,同比增長近50%。這顯然為國內過剩的鋼鐵產能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化解渠道。
但這種出口增長趨勢從目前來看很難保持下去。
有分析人士稱,2015年,預計我國鋼材出口增長乏力,下行風險加大。除了國際政治形勢不穩定因素增加,整個行業將面臨全球性產能過剩。面對全球性鋼鐵產能過剩,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將日益嚴重。
自2014年以來,我國鋼鐵業面臨來自歐盟、美國、墨西哥、巴西、印尼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摩擦,涉及多種鋼鐵產品。特別是去年第三季度以來,我國鋼材出口頻繁遭遇貿易摩擦,未來出口將面臨更大的阻力。
我國鋼鐵行業還有一個致命弱點,這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利潤:產品結構極不合理。部分高端鋼材產品自給能力不足,特別是一批重點工程、重點領域的核心部件的關鍵鋼鐵材料仍然受制于人。同時產業布局也亟待優化,許多位于城區的企業受到環保約束,面臨搬遷任務。產業轉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原材料保障問題、環境保護壓力、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都制約了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不過工信部已經將“發布鋼鐵工業轉型升級發展計劃(2015~2025)”列入2015年的主要工作,鋼鐵工業的深層次問題有望得到系統解決。